行业资讯
轴类齿轮加工工艺的确定

  1、 确定齿轮毛料

  在确定毛料尺寸时,要充分考虑加工余量是否能满足工艺需要,尤其是齿轮渗碳淬火,非渗碳表面采用“余量保护”法时,要考虑“余量保护”的数值。

  2 、齿轮的粗加工

  齿轮的粗加工是为了去除加工余量,为半精加工确定基准,同时进行轮齿的粗加工。齿轮粗加工要选择好基准,基准的确定对以后各加工表面加工余量的分配、加工表面与非加工表面的相对位置有较大的影响。

  粗加工时,要考虑零件化学热处理——渗碳时非渗碳表面的保护方法,一般有镀铜保护法和余量保护法。前者是非渗碳表面采用镀铜的方法保护,渗碳、淬火同时进行,然后除去铜层,镀铜部位无碳层。后者是非渗碳表面留足够的加工余量(大于渗碳深度),渗碳时全渗碳,然后车去不需渗碳表面的碳层,再淬火。

  粗加工选择滚齿加工。确定滚齿分度圆齿厚时,要考虑磨齿时的碳层减薄量,一般磨齿余量单边不大于0.2mm;由于滚齿和磨齿不是采用同一加工基准,因此在滚齿时对轮齿齿形跳动量也要加以限制, 避免磨齿时余量不一致,造成齿面渗层不均匀而减小齿面耐磨性。

  3 齿轮的热处理

  齿轮轮体和轮齿部位经过粗加工后,为了达到设计图要求,一般要进行热处理,例如轮齿渗碳、淬火、氰化、氮化等,以改善材料的机械性能,满足使用要求。液压泵齿轮采用的是渗碳、淬火处理。

  4 齿轮的半精加工

  半精加工主要完成次要表面的加工,并为主要表面的精加工做准备。半精加工主要是车削、磨削、精加工基准的修正等。渗碳淬火中用余量保护的齿轮,其渗碳、淬火分成两道工序,中间要进行去除保护余量的半精加工。

  5 齿轮的精加工

  齿轮的精加工分轮体的精加工和轮齿的精加工。

  (1)轮体的精加工。齿轮轮体的精加工主要包括零件的精密表面的精加工及光整加工;也包括对齿轮上内外花键的滚、插、拉削加工;螺纹的磨、铣、车加工;键槽的铣、插加工;工艺扁台的铣削;减轻孔的钻铰等。这些工序多安排在轴承外圆的精加工及轮齿的精加工(磨齿)之前。

  (2)轮齿的精加工。高精度齿轮精度多为6~7级,比较高为5级。根据齿轮精度等级,直齿圆柱齿轮的轮齿精加工多采用磨齿。磨齿时要选择合适的切削参数,避免磨削烧伤及裂纹。

  6 无损检验

  齿轮设计图中一般都要求进行无损检验。齿轮零件一般采用磁粉探伤检查。磁粉探伤工序多安排在机械加工全部结束,进行比较终检验之前。

  7 检验工序

  检验工序对保证产品质量和及时发现废品并中止加工有重要作用。在齿轮工艺规程中,除零件全部加工完成后进行比较终检验外,一般要安排中间检验:

  (1)零件发外单位进行热处理、表面处理前后;

  (2)有些尺寸在齿轮全部加工完成后不易测量,例如轴类齿轮内孔的空刀槽,就可以在加工空刀槽工序后进行中间检验,比较终检验时不再检查这部分尺寸。

  8 表面处理工序

  齿轮检验合格后,为了达到防锈、耐磨等要求,一般齿轮表面都要进行发蓝、氧化磷化、镀铜、镀银等表面处理,以达到防锈、耐磨等要求。